TA的每日心情 | 擦汗 2025-6-1 11:50 |
---|
签到天数: 51 天 [LV.5]常住居民I
管理员
  
- 积分
- 100002467
|
1月20日,中国有“人造太阳”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(EAST)在安徽合肥创造新的世界纪录,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的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,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。3 }( o% d# W$ M% ?. ]$ j8 |
“人造太阳”是什么?如何理解这个突破?未来真正实现可应用的核聚变发电,我们还需要继续做什么?
" e% c" d8 G5 H7 y, |. P 1亿摄氏度突破1066秒,意味着什么?
& W1 F# |' R! V: O 超过1亿摄氏度能够稳定运行1066秒,这件事情本身到底意味着什么,我们离真正的核聚变发电还有多远?( ~( Q; t: X& R) P0 @7 B
同时,很多国家都在进行类似的研究,那么目前在全世界范围来看,我国EAST装置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?/ w7 F( ^. q% X& ?& |
6 p; j9 p; M; S3 \
9 G. ?& @+ O5 q5 l% ? {& K; X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表示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,从此将从前沿的基础研究转向工程实践,向聚变能应用迈进了一大步。“亿度千秒”的难点在于,我们要把这一团火,相当于太阳表面温度的6到7倍,像火球一样的等离子体运速到上千秒,难度是非常难,这应该是目前五十多年的研究中,从物理研究向工程实践迈出的坚实的一步。8 f7 t. X/ X' p9 V' Y* y' I
! G0 G+ Z5 k2 L$ z5 I
( t5 i1 C8 H) I; m5 W' r7 y# r, _ i
宋云涛称,EAST装置就是所说的中国人造小太阳,是我国建成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,这里有很多的核心技术,也存在很多的技术挑战,有超高真空、超大电流、超强磁场等很多这样的技术攻关。通过这次实验,这几年来,一直从100秒到400秒再到1000秒,这完全是由中国的磁约束核聚变团队来保持这样的世界纪录。在国际上排在第二方阵的,目前是在70秒到100秒,所以这一次能够实现1000秒,标志着我国在高温等离子体、高约束模等离子体、磁约束研究方面走到了世界前列。
$ y1 [1 |, B, Y- v5 j2 F 实现“亿度千秒”,接下来的目标是什么?3 V3 C" }& D' x# T0 l% k' N
走到世界的前列真的很不容易,100秒、400秒、1000秒,2023年时实现的是403秒,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实现了千秒,那么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?, D" T/ s% _' ?) J( N
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表示,能持续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,但磁约束聚变研究就像马拉松赛跑一样,不仅要跑得快,还要跑得远。所以,接下来不仅在持续时间上,还要在等离子体密度、等离子体温度等各个方面瞄准未来聚变能的商业应用,做进一步的攻关研究。
0 l7 Z, i! B( h' y- B }: x# b 人造太阳建设和研究中,有哪些艰难时刻?6 A; w$ B; e2 V1 V1 Q/ b
EAST建设研究进行十几年的时间了,过去这十几年中,研究团队遇到的艰难时刻是哪些,又是怎么过来的?
; W8 s. B* M. s6 f& j 3 ~* D: r7 Z# O5 ^; I* G( N9 H
; d1 |, S# C" v9 @* g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表示,这十几年来,每天的聚变研究如履薄冰,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工程和物理问题。聚变研究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,难度就是平时所说的“难于上青天”,在做的过程中,经历了很多困难。4 ^/ q# P* a1 I/ D
比如,在十八年前要建超导托卡马克的装置,必须有超导材料,当时西方国家说可以给中国提供超导材料,但是一夜之间又说不给了。
. G! l! U0 w$ z后来,只能靠自主创新,团队和企业界一起来合作、创新,把超导材料进行技术攻关,现在中国的超导材料、超导技术应该位居世界前列,而且人造太阳上所有的超导材料应用都实现了国产化。同时,还给医疗、工业界提供了很多材料,目前世界上60%~70%的比例会来购买中国的超导材料。
. @# _% s4 b" F. u" w
$ ^/ k) F3 D5 P- e2 x- r
$ N, l" N% _0 d& V" y在做人造太阳过程中,有很多这样的故事,只能靠技术攻关,每天遇到问题、解决问题,不仅有工程问题,还有物理问题,所以研究团队已经进行了十五万次的实验,在十五万次实验中不断探索和摸索。
. {3 L2 z! B! {2 s& B) u 中国距离第一座“聚变商业电站”还有多远?
7 p3 l' Z3 j) N 现在有一些媒体报道说,全世界范围来看,预估2035年会有第一座用聚变来发电的电厂正式运营,就我们国家来说,距离第一座核聚变的电厂还有多远,目前还需要做一些什么样的突破?
8 X6 t( f9 e( u" A }5 D2 T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表示,个人认为随着国家科技创新不断投入,不断增强,中国有第一座“聚变商业电站”的梦想应该在10到20年突破。接下来,要用3到5年的时间建成氘氚燃烧的聚变装置,就是全超导的装置的输出要大于输入。
( V+ k% Y+ X9 A. c
% |4 c- C$ Q6 u
7 c, u" P0 O! [: E4 Z0 G宋云涛称,现在的人造太阳,包括国内的物理实验装置基本还构成不了输出大于输入的。接下来,比如正在建设全超导的紧凑型聚变装置,输出大于输入5倍,到2035年希望建成中国的聚变释放堆,输出大于输入20倍,这样就开启了人类的国家聚变能源的商业应用。/ n n. G8 g" S* F
核聚变能源或许能帮助人类实现星际航行
. y; {- k) w) e/ \& N8 v: M* |. R/ z 可能会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,现在获取电能的方式有很多种,为什么要投入这么大的精力研究核聚变发电这样一个项目?最终是要解决什么问题?未来通过聚变的方式获取的能源或者能量,还可以用在哪些地方?! b& z/ j7 ` s& r
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表示,核聚变能源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,现在人类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化石燃料,对于环境和人类的影响非常大。如果实现聚变能,对人类的环境是非常友好的。
: C# b- _, V* X* f5 ?0 c+ Y( D
7 M2 s0 e- U; c! F1 P
% ~% _( H5 U( b9 X+ x9 c: `宋云涛称,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只有马车,马车只能把人类从一个村庄带到另一个村庄;工业革命之后,有了火车、飞机,可以把人类从一个国家带往另外的国家。如果核聚变能源一旦实现,就能够把人类从这个星球带往另外一个星球,那么人类的星际航行就能够实现。
8 p* Y5 j% s( ~+ G 当我国第一座“聚变商业电站”诞生后,我国的能源供给是怎样的图景? z' H4 ?" B; F7 H9 n, N1 H% i; W
畅想一下,未来如果我们真的拥有一座聚变的发电厂之后,我们国家能源的结构会发生一个怎样的变化,能源供给的结构又是一幅怎样的新图景?- K& j* N) G( y$ u( O7 ~ u
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表示,一旦实现核聚变能源商业应用,一定会带来人类文明的改变和生存方式的改变,会给生活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因为现在人类基本上使用的化石燃料,环境会遭受污染,而且化石燃料是有限的。一旦实现核聚变能源应用,人类有了磁约束核聚变,再加上其他绿色能源,能够进行互补,可以让人类环境更加美好。* [$ G' Q; h. A: v/ `
U; R9 F# a1 e i
来源:https://view.inews.qq.com/k/20250122A01C7300% N/ G. U y+ s
免责声明: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 |
|